新闻动态

最新动态

张岱:故国残梦中的金山、焦山

发布者:镇江三山风景区 发布时间:2020/1/2 16:41:26 点击次数:781 关闭

崇祯二年,中秋后的一个夜晚,32岁的张岱携家班(家中蓄养的戏班)往山东兖州为父亲张耀芳祝寿,行舟路过镇江。

月光倒撒在江面上,江涛吞吐,路过金山寺时已经是深夜二鼓时分了(大约夜里1点左右)。
静静沉思的张岱,突然嗨了起来,带着满船的人上金山,经龙王堂,入大殿,四周漆黑幽静。当夜,月光如残雪般白亮。
豪情上来的他叫人把随船带的唱戏行头全搬进寺庙,在大殿中盛张灯火,唱韩世忠长江大战和击鼓战金山等大戏,一时间锣鼓喧天!
突如其来的喧闹,把金山寺所有人都惊醒,懵逼的发出灵魂三问:我在哪里?他们是谁?他们要干什么?
有老僧以手背揉眼睛,打着呵欠与和喷嚏跑过来,傻傻的站着,惊疑不定得不敢上前问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。
一出大戏唱完,天快亮了,张岱一行下山,解缆过江,扬长而去。
金山寺的僧人们跟着到山脚下,目送船离去,良久不能回神,不知是人是怪是鬼?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?
这是明朝文人张岱《陶庵梦忆》书中的一则笔记《金山夜戏》,相信张岱回忆到这段在金山寺的经历时,大约是憋住满肚子的坏笑吧。
《陶庵梦忆》里面的焦山记忆。
张岱非常欣赏金山寺的壮丽景色,写过一首《金山寺》诗:
长江万里性,只得一山冲。
扼水扶鳌立,嘘云借蜃封。
潮凭升降月,舟渡往来钟。
烟雨声何杂,州城已暮春。
当时有名的评论家王雨谦,读后拼命点赞老友:“金山从前诸诗,尽可锤碎。”、“五、六不朽,当镌之金玉。”
张岱酷爱旅游,足迹遍及江南。他喜欢看龙舟赛,看过西湖、秦淮河、无锡、瓜洲、金山寺的龙船竞渡,认为最好看的当数金山寺。
金山寺的龙舟赛一举办,江中水流湍急,泡沫横飞,龙舟互不相让,金山之上,观看的人像集合在一起的蚂蚁和蜜蜂,蠢蠢欲动。
晚上龙舟上的灯一起点亮,两岸人声嘈杂,如汤如沸,场面何其壮观。
张岱还到镇江的焦山游玩过,觉得非常有意思:
他乘舟往焦山,旅途看到很多海猪(江豚)、海马(正在考证这是神马?),张岱给它们投食喂饭,这些水生动物驯服的乖乖巧巧,像在海洋馆体验一样。
到了焦山上山探寻《瘗鹤铭》,山中树木参天,像远古时代的森林一样幽静。
走拜焦处士(即焦光)祠,张岱大吃一惊:
只见焦光像旁轩冕华盖,旁边有夫人列坐,有陪臣四名,女官四名,被当地人祭祀得像一个尊贵的帝王。
而焦光当年可是三次回避了皇帝的征召,不愿意出山做官的隐士。
他叹道:怎么会把一个处士搞成这种样子的?
所以说,镇江自古以来也不仅仅只有观光游,至少在晚明就有体验游的形式了。
张岱传世作品中最著名的《陶庵梦忆》,书不厚,但每篇文章短小精致,将明朝的玩事儿几乎囊括。书写成于明朝亡后,但因为清初的文字环境严厉,直至乾隆四十年才初版行世。
这本书里记载了张岱亲身经历过的杂事,将明末清初的种种世相展现在人们面前,如茶楼酒肆、说书演戏、斗鸡养鸟、放灯迎神以及山水风景、工艺书画等等,为后人展现了明代社会生活的一幅风俗画卷,可以说是江浙一带的一幅《清明上河图》。
那些浪漫游踪,让我们跟着张岱意驰于山水间开阔眼界、活脱胸襟、广交朋友。
当满清铁骑踏遍中国,晚年的张岱“披发入山”,抚今追昔,镇江的金山焦山、西湖的湖心亭看雪、扬州的二十四桥风月、绍兴的灯景……
当张岱用纸笔下去收拾故国山水的时候,那些前朝旧事都变成了残梦数片。
张岱的前半生过着封建士大夫的风流浪漫生活,晚年遁入山中布衣素食。国破家亡的沉痛和悲愤让人觉得那些山水画卷般的游历,似乎都涂上了一层淡淡的辛酸回忆。
在镇江的江上,张岱对家国的深情,都在金山一夜导演的戏文里。他对故国有多执着,就对大明的残梦有多深情。
你已不在江湖,而江湖到处是你的传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