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东坡居士”苏轼曾在金山寺留下的这些诗,竟然有这样的秘密... |
发布者:镇江三山风景区 发布时间:2019/10/12 9:22:53 点击次数:703 关闭 |
01 蓬莱不可到,弱水三万里。不如金山去,清风半帆耳。 北宋文坛巨擘苏轼《金山妙高台》中这几句诗,蕴含着他对镇江金山深厚的眷恋之情。 自1071年由汴京赴任杭州初次路过镇江算起,苏轼先后11次莅临镇江,留下传世诗词上百首,其中金山诗作有18首。 1079年4月,苏轼自徐州移知湖州,千里舟行仅只三宿,仓促之中也要一游金山,倾觞吟诗。1101年,因遇大赦得以从海南岛儋州贬所越大庾岭北归, 5月途经镇江,造访金山,写下了《自题金山画像》。在这首诗中,他以自嘲而又自豪的“戏言”对自己的一生作出了中肯的评价:“问汝平生功业,黄州、惠州、儋州。”苏轼之所以视贬谪为“功业”,是因为黄、惠、儋三贬所虽为其政治生涯之洼地,仕途经济之低谷,却为其思想人格之高标,诗词文章之巅峰,故而说是“平生功业”所在。两个月后,7月28日,苏轼病逝于常州,《自题金山画像》便成了他的自挽之词。
02 从苏轼的金山诗作来看,他之所以如此钟情金山,大抵有四个因素:山水。金山高不过44米,周长也只520米,古时为扬子江中小岛,然而“万川东注,一岛中立”,它雄视江海,吞吐万象,既有俊鹘摩天巨鳌出海的磅礴气势,亦有芙蓉出水碧玉浮江的秀丽姿容,“胜概天下第一”(明《一统志》语)。仁者乐山,智者乐水,如此多娇的江山,仁智兼备的苏轼岂有不来游览吟咏之理?在苏轼的金山诗作中,《题金山寺》这首七律写山光水色最富韵味: 潮随暗浪雪山倾,远浦渔舟钓月明。 桥对寺门松径小,槛当泉眼石波清。 迢迢绿树江天晓,霭霭红霞晚日晴。 遥望四边云接水,碧峰千点数鸥轻。 这首回文体诗作,生动传神地写出了月夜泛舟和江天破晓两种景致,境界优美,赏心悦目。它构思奇特,结构巧妙,无论顺读倒读,皆音顺意通,浑然天成。犹若苏州的双面绣,正面背面虽为同一画面,意趣却迥然不同,耐人寻味。金山的山水让苏轼醉了,而苏轼的山水诗又让后来人醉了!
03 名寺。金山寺,即江天禅寺,始建于东晋,距今有1600多年历史。它依山而造,殿宇亭台鳞次栉比金碧辉煌,巍巍浮屠屹立山巅直指云天,形成“寺裹山”的独特景观。全盛时期有和尚3000多人,参禅的僧侣达数万人,与普陀寺、文殊寺、大明寺并称中国四大名寺。寺庙宏伟,佛像众多,人文荟萃,风光旖旎,引得帝王将相、骚人墨客、佛家信徒摩肩接踵纷至沓来,苏轼岂能错过?苏轼笔下的金山寺多姿多彩,气象万千:“金山楼观何眈眈(深邃之貌),撞钟击鼓闻淮南(指扬州)”,极言寺庙之雄,僧徒之众,香火之盛; “微风万顷靴文细,断霞半空鱼尾赤”,尽显天风之柔,江面之阔,落霞之艳;“江心似有炬火明,飞焰照山栖鸟惊”,给金山寺庙的深夜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;“朝来白浪打苍崖,倒射轩窗作飞雨”,为佛国净土的早晨平添了几分惊险氛围。至于会自语“明日颠风当断渡”的塔铃,雪峰孤起平坦如砥的“妙高台”,出没于波涛之中的“中泠南畔石盘陀”,乃至江南江北那些遮住诗人望乡视线的连绵“青山”,无不在苏轼笔下释放出神奇瑰丽的风采,令人神迷目眩,叹为观止。
04 高僧。苏轼《金山妙高台》曰:“台中老比丘,碧眼照窗几。巉巉玉为骨,凛凛霜入齿。机锋不可触,千偈如翻水。何须寻德云,即此比丘是。”诗中“老比丘”者,曾被宋神宗赐予高丽磨纳金钵的金山方丈佛印禅师(法号了元,字觉老)也,为当时士林中众所周知的高僧,他与苏轼青年时期即为好友。佛印住持金山寺,苏轼岂能不来?金山寺许多地方至今还留有二人踪迹,如二人常在一起吟诗作画的佛印山房,苏轼晚年受佛印之托写《楞伽经》的楞伽台(又称书经楼),苏轼陪友人赏月的妙高台(佛印元祐年间凿岩所建),佛印仿苏轼所施玉带式样建造的玉带桥……漫步寺中,目睹这些古迹,如果不吝啬想象,说不定明代散文家魏学洢在《核舟记》中所描绘的“峨冠而多髯”的苏轼、“绝类弥勒,袒胸露乳,矫首昂视”“左臂挂念珠”的佛印就会出现在你的面前。
05 山水之美,名寺之胜,高僧之谊,美食之味,使苏轼深深地爱上了金山。苏轼晚年,甚至想在与金山隔江相望的蒜山松林中择地定居,遗憾的是,他至死也未实现自己的心愿。可以告慰苏轼的是,他所钟情的金山,千百年来虽历经改朝换代、长江易道、战争火灾,但至今涛声依旧,仍然保持着“寺裹山”的胜景。随着青山绿水新镇江工程的实施,不仅原有的景点得到保护、修葺或重建,而且还建设了许多新景点。若苏轼在天有灵,定会“故国神游”,开始他的第12次金山之行。除了到生前原有的景点重温旧梦外,还可到重建的清代皇家藏书楼文宗阁去翻阅《四库全书》,到佛教文化广场去观摩规模盛大的法界圣凡冥阳水陆普度大斋胜会,到白娘子爱情文化园去进行一次浪漫之旅。
白天泛舟金山湖上,好吟“淡妆浓抹总相宜”;夜晚起舞云水歌台,宜歌“千里共婵娟”。此一行,苏轼怕是再也离不开金山了。 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