焦山历史故事
焦山史话之蒋介石游焦山
时光荏苒,但蒋介石与宋美龄“情定焦山”的浪漫故事却历久弥新,总是被后来的有情人频频提起,为焦山增添了几分浪漫色彩。在电视剧《寻路》中还有蒋介石与宋美龄焦山约会的场景(详见2012年11月21日扬子晚报)。 不过,今天的微信不专谈蒋宋爱情,而要更多地“透露”一下蒋介石与焦山的更多情缘。对蒋介石多有研究的杨天石先生的《蒋介石日记》和汉娜•帕库拉的《宋美龄传》等许多书籍中,都写到蒋介石到焦山的事件,《镇江史志》中也有三篇说到了蒋介石与焦山。然而这些记载中蒋介石与焦山的许多细节仅仅是只言片语,一笔带过,时间、人物朦胧而神秘,让人视之觉渴而不得畅饮怀。
作为焦山人,笔者更有探知那段过往历史的迫切心情。在裴伟老师和金存启老师的大力支持帮助下,笔者找到了民国《申报》中涉及蒋介石与焦山的影印版,这为今天整理蒋介石与焦山的更多资料提供了较为详实的记录。
从《申报》新闻中可知,蒋介石第一次到焦山是1927年(民国16年)5月31日傍晚,这也是报道最密集、内容最详实的一次。当时蒋介石已经是国民革命军北伐总司令。因为津浦线的北伐军已打到蚌埠以北,而扬州附近还有军阀孙传芳部队的残余,此次到镇江主要是为了视察焦山的江防炮台以及到扬州前线督战。《申报》在6月2日、3日、6日、12日一共有四篇关于此事的报道,其中还有一篇署名陶果人的“焦山定慧寺中之蒋总司令”的文章详细介绍了蒋介石在焦山的更多细节。蒋介石一行当天晚上八点赴定慧寺,由定慧寺方丈道远负责接待,晚饭后观赏了“诸葛武侯之作战鼓、周宜王之鼎、晋梁文襄公之玉带”后留宿于定慧寺。第二天一早陈舜畊、颜甘棠、高凌百、黎琬等陪同蒋介石登焦山顶峰,“看长江环绕于山麓”,下山后观王羲之碑文,在枕江阁(今为位于“佛教用品流通处”)稍作停留,与寺庙互赠了礼品,下午离开焦山。
第二次是1928年(民国17年)6月12日,蒋介石由南京乘坐永丰舰直达焦山。因天色已晚,上岸后直接住在碧山庵(今已不在),夫人宋美龄也一同游览焦山。报纸上记载“去年攻打扬州时”,蒋介石曾到焦山游玩一次,此为第二次。13日蒋介石与宋美龄在焦山游玩了一整天,没有进镇江城,所以当时知道的人不多。
第三次是1930年3月20日上午蒋介石乘坐汽车专程视察焦山对面的象山炮台,结束后乘坐江元军舰赴江阴进行检阅。在江阴检阅黄山炮台时,报纸特意指出蒋介石夫人宋美龄陪同,据此推知,当天上午宋美龄也陪同蒋介石视察了象山跑台。
焦山史话之《西游记》中的焦山故事
前不久84岁高龄的王扶林导演到镇江,游览焦山时为我们揭秘了几十年前他在拍摄《红楼梦》中发生在焦山的趣事,原来屏幕上的“瓜州古渡”是王导的移花接木,真实的拍摄地点就在镇江焦山码头,知道背后故事,我再去看电视,真能找到焦山当时“潮平两岸阔,风正一帆悬”大江风貌的影子。在品味焦山与红楼情怀的同时也让我感叹,要不是王导的回忆,这段焦山“红楼梦”可能会被世人所淡忘甚至遗忘。很巧的是笔者在阅读唐继全先生《路在脚下——1982年版〈西游记〉拍摄幕后故事》一书中发现屏幕上的《西游记》尽然也有焦山的身影,激动之余忍不住与大家分享一下《西游记》中的焦山故事。
故事一:
唐僧父亲焦山沉江。《西游记》第四集,“唐僧”的父亲陈光蕊(徐少华扮演)与母亲殷小姐(马兰饰)坐船赴任途中,被黑心的船老大打落江中,镜头里“陈光蕊”转眼消失在旋窝中,只看见一顶官帽在水面上漂浮着打了一个转,然后向远处漂去……这场戏就是在焦山江面拍摄。当时在宽阔的江面上拍摄镜头危险性很大,还好徐少华生长在山东青岛,自幼在海边长大,谙熟水性,敢于在“焦山”翻江倒海。
故事二:
“江流儿”漂浮焦山江面。还是在《西游记》第四集,殷小姐忍辱偷生,生下陈光蕊的遗腹子“江流儿”,随后将刚满数月的“江流儿”放入一个大木盆中,投入江中顺流漂去……,这场戏是在焦山对面的一片浅滩上拍摄的,屏幕中江中浮玉焦山的背景很清晰,而众和尚奔跑救“江流儿”的那场戏只要到过焦山的一眼就是看出场景是焦山的“三诏洞”。
知道这些幕后花絮,相信您跟笔者一样,再看《西游记》估计会小有激动,毕竟今天距离1982年也有33年光景了;再游焦山也可能会忍不住的告诉身边人《西游记》里的小唐僧就是在这被救起的。为了让你的介绍不再空洞,景区正计划将逐步通过场景、解说牌的恢复,让这些看似简单、无华却真实的历史能得到更好的展示,不仅让我们的导游在介绍焦山历史时可以“夸夸其谈”、更主要的是让我们的游客可以更多的“眼见为实”,亲身感受。如果你知道焦山的奇闻趣事,欢迎告诉我们,通过焦山微信让更多人分享您的焦山情怀,那一定是一件有意义的事吧!
焦山史话之林则徐三游焦山
林则徐因为“虎门硝烟”成为中国近代史上抵御外侮的第一个民族英雄。在他任江南道监察御史,江苏和陕西等省按察使的时候曾多次到焦山,不仅有《题焦山水晶庵》“入室果同水晶域,开门正对石公山”等题诗流传,而且根据1984年中华书局版《林则徐集·日记》,可以清楚的知道林则徐游览焦山的时间与所见所闻,特截取章节,让我们跟着林则徐一起再游一百五十多年的焦山。
第一次道光二年闰三月十三日:“晨起答拜袁介庵,遂作焦山之游。从象山脚登舟,瞬息至定慧寺。周回十六庵寮,皆抱山为屋,就中水晶庵、自然庵、松寥阁、焦隐士祠四处最善。焦祠之后供杨忠愍公像,并藏忠愍墨迹数事,阮芸台宫保物也。惜主者他适,未得借观,为怅然者久之。其东南御书楼,楼下庋周鼎一,即世所传焦山鼎也。瘗鹤铭原石破碎,嵌以他石,立于定慧寺门之旁,翼亭其上。又水晶庵前之竹间,亦有瘗鹤铭石刻,即乾隆间陈恪勤所钩摹者也。水晶庵中有张文贞诗翰一幅,书殊遒劲。此外匾对石刻多王梦楼太守所书,又有一联:‘山月不随江水去,天风时送海涛来’,为陈恪勤所书,跋云:‘不知何人句,闻山僧常诵之。余记原句乃朱子游鼓山涌泉寺诗:江月不随流水去,天风直送海涛来。后人曷可僭易其字。拟他时更书一联正之。’……”
第二次到焦山,仍是道光二年,六月初一:“茅松坪中翰、袁介庵太守邀游焦山,辞不获已,遂由救生会之小三山馆前登舟,不数刻已达山门。登松寥阁小坐,遇蒋太守(廷瓒),胡刺史(培)、茅八世兄皆在此,即同至仰止轩观杨忠愍公墨迹。其一卷为扬州丁氏家物,节临云麾将军碑,尚系公早岁之作。又一卷开煤山记一首,诗三首:一谪所苦雨寄继津,一哀商中丞,一元旦有感。寄凤洲札一通,亦寄继津者。继津,都御史霸州王遴,与公为婚姻者也。……阅毕仍至松寥阁小饮,日已西斜,同理归棹,由象山登岸循麓而回。……”
第三次道光十五年四月初九,林则徐路过镇江,去了焦山。“陶泉招与兰卿偕游焦山,赴之。陆行至象山脚,登舟对渡,历游自然庵、松寥阁、海西庵、水晶庵、海云庵、海门庵诸胜。退院老僧巨超,号借庵,年七十九矣,壬午岁曾见之,今其健如旧,出诗钞相质,诗亦清隽。又遇僧觉阿,即苏州秀才张莲明也,常住金山,偶来此与借庵论诗。余谓陶泉、兰卿,文字之乐当让若辈矣。饮松寥阁,上灯后始散归。”